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国际刊号:1674-991X
国内刊号:11-5972/X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6071 人次
 
    本刊论文
涤净污水现清流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上,国家领导人掷地有声。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严月根博士对此深有体会,他一直在从事污水治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工作,希望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走进他所创办的博瑞德净化技术有限公司,记者感受到了科技改变生活的魅力。“我们不能从帽子里变出鲜花,却能让污水变成清流。”谈到自己的公司,严月根博士的脸上写满了信心与自豪。


  水乡里走出的水专家严月根出生在浙江嘉兴桐乡市,江南水乡的灵动之气,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1980年,严月根顺利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又考入清华大学,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环境保护学家钱易教授攻读硕士学位。清华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越的科研条件以及钱易教授的悉心教诲,使严月根更觉如鱼得水。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任教,走上了神圣的大学讲台,并且一干就是6年。说起自己的专业选择,严月根连称自己非常幸运。他说,环境工程最早是土木工程系下面的一个专业一卫生工程或给排水工程,由于工业快速发展及城市化,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才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从传统的给排水拓展到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置、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以及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等。严月根说,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经历,为他后来创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说没有大学时代的专业功底,没有上学期间导师们的悉心引导,没有毕业后的教学科研经历,就没有后来的创业与发展。现在公司的一项核心技术――厌氧颗粒污泥床反应器,就是在清华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始研究的,经过28年的研究和应用,该项技术已达到较为完美的境界。


  在清华任教6年后,严月根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师从郑俊华教授攻读博士,继续从事厌氧污水处理技术的机理和应用研究,两年后,他获得了环境工程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及英国顶尖杂志发表4篇学术论文。当时,南洋理工大学希望他留校任教,因为他既有教学经历,又有丰硕的学术成果,是教师的理想人选。但是,面对人生事业的重新选择,严月根想的不仅仅是这些。他更希望把自己的所学知识和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最终,他选择了工业界,在新加坡的美国USFilter公司从事污水、超纯水的技术应用和项目管理。“现在想起来,非常感谢硕士和博士期间导师们的学术引导,给了我非常自由的学术环境,也给了我很多创新的机会。特别是钱易导师,其父是我国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良好的家庭熏陶使钱易老师的治学与做人方面都是特别地严谨。”这对于严月根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工作两年后,严月根选择了去新加坡淡马锡属下胜科公用事业公司任技术总监,从事世界第三大石化基地――新加坡裕廊岛石化园区的废水集中处理和公用工程服务。当时园区往高附加值的下游产业链延伸,各产业链的污水也日趋复杂,单独处理工艺复杂,费用巨大,通过数年的摸索,他提出并实施园区一体化集中污水处理和公用工程的服务理念和模式,负责主持了园区内集中废水处理、中水回用、危废焚烧和其他公用工程,以及新加坡第一座3万吨/日的再生水厂。该一站式服务项目为园区100多家欧美和日资企业提供技术、工程和经营服务,具有规模效益、协同效应、专业化分工和节约土地等优势,极大地推动和促进园区招商、产业链延伸和公用工程服务。同时,得益于石化园区产业链及一体化、一站式公用工程商业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为企业带来了快速成长和良好效益。短短十年时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20亿美元。


  可是,伴随着事业的发展,他越来越感到,祖国更需要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稳定,跨国公司纷纷将业务移往中国,特别是石化和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如上海化工园区、南京化工园区、惠州大亚湾石化园区,中国的石化产业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沿海许多省份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石化产业发展规划。严月根选择回国发展,这与他的报国情结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年纪的增长与事业的成功,严月根的家乡情怀在不断地增长,他有很迫切为祖国和家乡做出一些贡献。于是,他在2006年毅然回到南京,并创办了自己的污水处理企业一博瑞德(南京)净化技术有限公司,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内事业发展。在创业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工业园区及业界人士,经过与其交流,他敏锐地认识到,利用自己积累的技术和经验,结合园区一体化的服务理念,将其引入中国石化园区的发展中,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国内一定会大有作为,并相信能填补国内园区发展的空白。严月根的家乡是浙江桐乡,那里遍布着河湖水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著名的十大古镇之一的乌镇就是桐乡市北边的一个小镇。流淌了一千多年的大运河水,由于经济发展造成的各种污染,已经不再是清波徐徐。严月根看到了家乡环境受到污染,心里感到十分难受,他学的是水处理技术,他决心一定要用他所掌握的本领来为家乡做贡献:要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实现科技报国的宏愿。


  卓越超凡的水处理技术及理念国内的水处理技术与成果也很多,严月根的科研成果有什么独到的地方吗?采访中,严月根自信地说,他的水处理技术目前在世界上也是处于领先水平。公司拥有数项核心专有技术,包括厌氧颗粒污泥床、好氧载体流动床、一体化气浮滤池、生物污泥资源化(高效有机肥)等,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严月根详细地向记者介绍了他的核心技术的原理。他说,我们的核心技术就是一个高效的反应器。它的特点是微生物自己形成颗粒,不需要任何载体。通过微生物污泥颗粒化,其沉降性特别好,截留大量微生物菌群和数量,反应效率很高。反应器内的高效反应颗粒,其效率是一般反应器的10~20倍,通过厌氧处理后的出水,再经其另一核心技术――微生物载体流动床(其废水净化效率为同类产品的2~5倍)。最后处理出水水质(如COD、NH3-N)远优于国家和地方现行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废水处理核心工艺具有运行稳定、出水水质好,投资和运行成本合理的优点。而且,可以处理许多传统方法无法处理的废水。比如说聚甲醛废水,其80%的污染物是甲醛,一般方法根本处理不了,但是严月根研制的反应器就能够成功将其降解去除。   严月根说,现在污水一般都是有机物污染,我们处理的方法也通常是用微生物方法对污水里边的有机物进行分解。有机物分解掉了,水也就变清了。因此,我们做的事情,一方面是了解污染水体上游排放的污水性质(即什么类型的有机物或称特征因子),另一方面是有针对性地培养用于污水处理的特种微生物菌群。这些环节是最关键的,需要很专业的技术。微生物是非常敏感的,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但是,如果把它的生长规律摸清楚了,把它养好了,它的处理污水能力也非常强大。通常我们讲的很难处理、很难降解的一些物质,如果能够掌握了关键技术,微生物都可以把它拿下,包括毒性很强的氰化物、难以降解的甲醛等等。


  严月根说,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我们的优势在于,核心技术以及我们对石化、化工行业产业链有很透彻的了解。技术上的优势主要有两点,一是同样的化工废水,现有设施处理不了,经过我们的改造能够将其处理。二是同样能处理的废水,我们的技术处理效率要高、出水水质要好。另外,在同样处理效率的情况下,我们的建造费用与运行费用更具有竞争优势。


  事实胜于雄辩,回国后的严月根创办了博瑞德(南京)净化技术有限公司,开始了他在国内的技术、工程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初战的胜利。他津津乐道地给我们讲了一个园区的例子。距离乌镇不远是桐乡另一个镇,那里是全国最大的羊毛衫生产企业集群和贸易基地。由于国家污水排放标准的提高,需要对园区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扩建改造。在现场中试基础上,他们经过一年多的项目建设和工艺调试,终于改造成功,效果非常好。严月根说,我们原来纺织业用的浆料,都是用大麦加工成的。现在普遍是用一种叫做聚乙烯醇的化工原料。这种化工原料的分子量有20多万,一般的微生物很难把它分解。但是我们的生物技术可以把它分解,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国家标准是COD60,但是传统技术一般出水在70~80,只能再采用化学氧化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起生物技术,成本要高许多。所以,我们在做的就是,把微生物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从而降低企业和园区的成本。那个项目是三年以前做的,当时是整个嘉兴市最重要的节能减排项目。他们只用了3000多万就把它做好了。如果重新征地扩建的话,大概预算要1亿多,所以他们在费用方面也有很大优势。


  另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是张家港保税区日触化工丙烯酸污水处理项目。在厂家找到他们之前,由于排放的污水浓度极高,无法生化处理,厂家只能采用大量自来水稀释后处理。所以二期项目就无法通过环评审批。为了彻底扭转这种困境,严月根带领他的团队帮助这个公司做了新的污水处理设施,还是采用生化处理,现在的运行效果非常好,厌氧生化去除92%以上,为企业解决了发展壮大的瓶颈问题。


  谈起自己在水处理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严月根特别感谢自己的导师。严月根感慨地对记者说:“我走进这个领域是一种偶然,年轻时的梦想是去造高楼大厦。因此,大学的时候选的是建筑工程,后来被分到了环保专业,因为当时建筑与环保属于同一个系。后来,去清华读研究生,是钱易老师把我带进了环保的大门。”


  严月根的科研成就,就开始于他在清华期间。他说,在清华任教的时候,跟荷兰、法国、加拿大的工业界合作,也开拓了眼界。严月根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不光是做污水技术,而是主动地从总体上去为那些污染严重的大型化工企业做规划、设计,然后结合核心技术,这样可以使技术与系统更好地协调起来,做到系统优化。特别是园区的规划和产业链,因园区的发展和招商有其不确定性,要有较高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要考虑到长期的发展、分期建设,同时要预留出一定的提升空间。另外,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产品不同,工艺不同,其副产品就不同,排放的成分也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去了解每个企业的特殊需求。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使严月根认识到,环保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化工、水力、生物、土建、数学等多种学科。也就是说,污水处理不光是做某一技术,而是在做一个系统,需要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经验。在参加学术讨论会的时候,他既参加环境组的讨论,也参加化工组的讨论。正是由于这种开放与包容的学术态度,使严月根在自己的科研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清洁优美的中国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国采取了以环境换增长的发展模式。近几年大规模水污染事件频发,在媒体的介入下,水污染话题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持续发酵,引起广泛关注。水污染防治,俨然已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之一。“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投入5000亿用于防治水污染,这比“十一五”的费用增加了整整2D00亿元。然而,尽管有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入,中国的水污染改善并不明显,湖泊污染及富营养化的问题甚至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并且,这种污染向大气、土壤、地下水等扩展。


  严月根说,现在国内的环保设施由于技术问题,许多达不到设计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甚至造成新的污染。我们做的项目有70%是帮助企业改造现有污水处理设施,使它达到排放标准。其实不达标的设施改造,比新建一个处理装置要难很多,因为新建一个处理装置,如同在一张白纸上做画,只需要按照上游污水的污染物含量和水质特征,设计培养出所需的微生物群,然后运转起来就行了。改造就要了解原来装置的设计意图,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到最小的改造和成本,达到最佳的效果。所以这个难度更大。但是,严月根说,我是一个工程师,工程师就是要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大师,这是我的一个原则。


  和其他学者不同,严月根目前没有承担国家科研项目。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难题的应用性研究上(包括实验室试验和现场中试),主要集中在化工行业如石油化工、煤化工等等。另外就是工业园区的项目。也有一些央企的大项目,但是更大量的是外企项目,如亚什兰、安迪苏、塞拉尼斯、日触等。在园区项目的运行上,严月根把在国外摸索的先进理念移植过来,他们把园区所有环保方面的资产进行整合,形成统一高效集约的废弃物处理系统,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去重新打造升级现有的园区。   严月根正在带领博瑞德公司从单纯地做工程总包向做投资经营和运维管理延伸,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符合国际市场发展趋势的。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严月根用他投资的设施和专业设备提供全方位服务,获取相应的报酬,解决了企业污染治理难题,使企业不用再为废水处理的事情分神,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其产品的生产过程,这是专业化分工的新发展。目前,这种合作模式的收益占到公司总收益的三分之一,预期将来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到三分之二。严月根希望我们通过刊物把这种好的模式向国内推广,使之成为我国企业与科研合作的主要模式。当记者问到这样做会不会因为其他公司的模仿而带来市场的竞争时,严月根毫不犹豫地说:“从市场角度讲,环保市场的蛋糕非常大,我们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将自己的事做好,所以不担忧其他企业的竞争,从社会角度讲,环保事业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企业在争取自己合理利润的同时,也应该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尽自己的义务。”这掷地有声的话,彰显了严月根崇高的境界与博大的胸怀。


  严月根把国外先进模式带到中国的同时,还带来了非常先进、实用的设计理念,这就是他经常讲的污水设施“技术先进、运行高效,管理简便,生产安全”。化工废水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他们在项目的设计和收尾的时候,有一个专门应对的措施,可以确保在运行的过程中,几十年都不会出现安全问题。这也是严月根一向倡导的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在大方向正确的同时,还要注重细节的保证,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对严月根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他说,中国梦首先是一个清洁梦,我们不光要金山银山,还要绿水蓝天,环境优美。随着国家对于环保的越来越重视,这个市场的前景非常好。我们的事业非常符合当前国家环保政策,也真正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满足企业对环保技术的需求,推动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分享快速成长的秘诀国内许多做污水处理的企业最后没有成功,主要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严月根认为,污水处理的技术研究要两手抓,一方面抓污水源水质特点、污染物的研究,另一方面就是有针对性地培养特种微生物菌群,找到适合相应污染水体的微生物群落,这样的处理,效果自然是非常明显的。因此要跟客户交流了解污水特征或在现场做试验。所以,他们一般把中试装置放到现场。严月根相信一句中国的谚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许多企业以前花了成百万上千万搞的污水处理装置,结果效果不理想,排放不达标,严月根他们再去谈,企业也会有很大的疑虑。但是现在,严月根说:”我们有好几套中试设备都放在企业里,时间一般要几个月,由我们去管理运行,处理的出水由企业自己检测是否达标。等结果出来了,再谈合作的事情,比我自己花上许多口舌谈,更加有说服力。当然,我们还会根据出水的情况,继续优化我们的方案。从目前的进展看,不管是园区,还是企业,情况非常地好。”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也面临过很大的困难。在没有团队、没有资金、没有业绩的情况下去和客户谈合作,难度十分大。严月根采取了迂回的战略。他说,由于我们跟外企的理念较一致、沟通交流也较顺畅,所以刚开始我们的市场定位更注重外企。另外一个领域就是民营企业。再后来是做园区,现在也开始做一些央企。他很感激一些外企对他们的支持与鼓励。一个外企的老板和严月根深入交流后曾经对他说:“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因为你是从心底相信自己的技术、并为企业提供优化和有竞争力的服务。”公司创业两三年后,开始在市场站稳了脚跟,展现出良好的成长性,预计未来几年会成倍地快速增长。目前遇到的另一个难题是公司业务快速发展,团队的力量显得有些不足。但是这个团队不是轻易就能打造的,严月根对团队成员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有扎实的技术基础,同时还要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谈到人才的培养,严月根说,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会去大学兼职做一个产业教师,把我的所学所专传授给更多的学生,让我们国家有更多的环保产业人才。现在有些大学向我发出邀请,我现在更多的是在做实业,而且正进入快速成长期,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如果将来有时间的话,我肯定会去的。而且,我们的大学可能会更多地向双向交流发展,一个是理论学者出来参与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二是企业界的优秀人士去大学任教。如果理论缺少实践的验证,则很难去指导实践。反之,如果实践缺少理论的支撑,也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所以将来的方向就是产学研相结合,这是一条正确的路。


  还有一个事情,让严月根难以释怀。在与政府、国企洽谈项目时,学者出身的他有些力不从心。每当严月根谈及此事,都会感到惋惜,惋惜的倒不完全是自己公司没有中标,而是国家花了大价钱甚至冤枉钱,却最后上马了一件效果并不理想的设施。有的甚至是,我们本来没有中标的项目,几年后因为运行不好,最后又找到我们改造。也许,比污水更难净化的是,传统陋习与体制的弊端。我们在引进技术和人才的同时,也应该打造好良好的市场环境。


  严月根展望了公司的发展前景。他说,公司目前将近百人,正在准备并购一个同行业的设计公司,到时候人数会成倍增长。现在公司特别需要懂技术、会工程的人才加入。目前,他的主要工作是打造专业化队伍。严月根说,公司现在有非常好的平台,为每一个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同时,严月根也没有片面追求公司业务扩张,而是抱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公司永远把设备的稳定安全运行作为第一目标。严月根有一个大胆的构想,要不拘一格,从更大的范围去引进需要的人才。他正在聘请德国专家来把关技术设备质量,聘请荷兰业界人士来做国外公司老总,聘请加拿大专业人士做新业务领域开发。此外,他也跟大的成熟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发展。严月根说,我们事业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这是我们的主阵地。有精力的话会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成为跨国环保技术公司。


  由于严月根的公司成立时间还比较短,市场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品牌认知度也不是很强,与国外著名大公司尚不能同日而语,但是,他们的核心技术在国际上是处于前列的,并且这种理念与技术方面的领先性,已经表现出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在行业里的信誉也越来越高。严月根自信地讲,我们要成长为行业国际知名企业,只是时间的问题。


  严月根喜欢与大自然接触,爬山、游泳。但是,现在正处在事业的快速发展期,把几乎全部的精力与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个人爱好也只能成了忙里偷闲的奢侈享受。严月根说,等到他打造出一支精品团队,他就会被解放出来,到那个时候,公司就真正成功了,因为一个公司的长足发展,说到底人才是根本。严月根说,希望团队能让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自由支配,有更多时间多想一想关乎一些战略发展,也能关注社会实际需要,比如去帮助贫困地区的学校,也做一些公益事业,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


  我们希望,严月根的梦想早日变成现实。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环境工程技术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